【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當孩子扛起攝影機化身為小小導演做媒體,他們想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台北市明德國小學生透過創意發想,讓討厭又麻煩的家事轉化成做體操般有趣;蘭嶼中學的學生不滿意學校乏味枯燥的課程,決定自己設計喜歡實用的課表,讓課程回歸部落文化,尋回達悟族的傳統生活智慧。



小小導演 談拍片過程

為了培養國中小學生使用媒體的表達能力,鼓勵學校將媒體識讀教育融入課程,教育部連續3年委託世新大學推動國中小學生媒體識讀教育計畫,今年邀請12位大導演輔導帶領12所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學校的學生們,從籌畫主題、拍攝、剪接到完成影片,認識媒體產製過程,進而實踐媒體近用的理想。

▲教育部23日舉辦國中小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成果發表會,邀請12位紀錄片導演與來自台灣12所特色中心團隊分享作品,並在觀影後互相討論。(圖文/黃士航)

教育部23日舉行媒體識讀教育計畫成果發表會,上午進行12所特色中心的觀摩片影展,主題為「說一個我(們)的故事」,展現學生掌握媒體、關心生活的成果,安排映後座談,小小導演輪流戴上導演帽接受觀眾提問,分享拍片心路歷程。

突發奇想 家事變有趣

台北市明德國小學生的作品《做家事的一周》,影片記錄一群不愛做家事的小孩,必須完成做家事一周的任務,為了讓看似麻煩家事變得有趣,他們突發奇想,邊晾衣服邊做體操;把洗碗當做廣告促銷活動。有孩子因此學會洗衣服要加洗衣精;也有孩子第一次嚐到自己煮的米飯,這些行動讓他們對於家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台北學生的家事好輕鬆,我們的比較累!」映後座談中,蘭嶼中學的學生七嘴八舌討論著。明德國小的小導演蔡杰森反問:「哥哥,在蘭嶼家鄉都做什麼家事?」蘭嶼的學生表示,不但要餵豬、洗地瓜,還常常得提重物,需要很大的力氣。明德國小學生驚嘆蘭嶼的家事好難!

負責輔導明德國小的紀錄片導演楊順清表示,透過這次的拍攝練習,家長注意到做家事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環,也讓孩子瞭解做家事的辛苦,培養孩子從中找到樂趣,發掘新的看待角度。

自排課表 尋回認同感

「我就是喜歡去山上或外面上課,為什麼學校都不上?」蘭嶼中學學生透過影片提出對學校的想像,拍出紀錄片《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蘭嶼有許多孩子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常因不寫作業、愛搗亂被罰站,回到部落裡他們變成游泳健將、天才釣手。他們對學校課程感到無趣,因而挑戰教學目的,老師放手讓學生擬定喜歡的課程。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們重新擬定課表,規畫射魚、上山砍柴、採芋頭、餵豬等課程。學生反思自己身為達悟族該學習的技能,向部落耆老請教,找回對達悟族文化的認同感。

映後座談時,福營國中學生紛紛提問:「你們上課都講什麼語?」「你會唱耆老哼的古調嗎?」蘭嶼中學學生笑說,平常上課當然和大家一樣講中文,至於母語只會說一些,希望以後老了也能學會唱古調兒孫聽。蘭嶼中學國二生張祈宣說,希望透過這部影片,讓達悟族的傳統技術能夠傳承下去。指導老師陳淑貞表示,這次拍攝最大的收穫是讓更多老師認識當地學生的文化,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

▲來自蘭嶼的盧恩(左)、張祈軒(右),製作《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影片,用自己的影像語言來說,怎麼樣的課程才是孩子們自己覺得喜歡或有用的。(圖文/黃士航)

12所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學校各有特色,有些學生選擇從校園周邊出發,如高雄凱旋國小以遊戲介紹校園景觀;台南紅瓦厝國小省思二仁溪與自身生活環境的關係;嘉義宣信國小則是細緻地紀錄了自助辦理畢業旅行,直到抵達目的地南投妖怪村的詳細過程。

也有不少同學走出校園,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台中僑榮國小實地走訪長期捐助的霧峰瑪利亞學園,以鏡頭了解幫助的對象;南投旭光高中探討新住民在台灣的生活,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新住民的態度;花蓮國教輔導團則拍攝《跟霸凌說ByeBye!》影片找來曾經參與霸凌與被罷凌者的同學活靈活現演出,真實呈現孩子看待「罷凌」發生的原因與處理方式。詳情可搜尋「媒體素養教學資源網」http://medialiteracy.tw 。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