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吳垠慧╱高雄報導】



英國藝術家法蘭西斯.培根公認是廿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他描繪禁閉空間裡模糊難辨的人類面孔或身軀,呈現出濃烈的恐慌與焦慮,簡直令人窒息,這也道出廿世紀人們承受的精神壓力。培根以素人之姿出道,他一再強調自己的創作「講究直覺與隨機」,所以不畫素描,這點也為他的天才藝術家形象更添光環。

不過,培根過世後,他的素描作品卻不斷被挖掘出來。高雄市立美術館現舉辦「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展出培根晚期旅居義大利期間的素描。

今年適逢培根逝世廿年,包括英國倫敦泰德藝廊在內的機構都將繼推出特展。高美館與法蘭西斯.培根義大利素描基金會合作推出「浮於世」,六十幅展品都是以鉛筆或蠟筆描繪的人物肖像,也打破培根對外宣稱不作素描的神話。

事實上,培根過世後的幾年內,人們從他的工作室整理出一批批的素描,目前分藏於倫敦泰德藝廊及愛爾蘭都柏林市立現代美術畫廊。法蘭西斯.培根義大利素描基金會的素描藏品則來自培根的同性戀人、義大利記者拉瓦力諾(Cristiano Ravarino)。

在這些素描中可見培根著魔般反覆塗抹著一張張面孔,透出黑洞般的神祕和神經質,或以多重線條交錯出變形人臉,每一筆的痕跡都反映出培根眼中的人類,就是一團被慾望、暴力、焦慮和恐懼等苦痛宰制的血肉。

培根一九○九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因體弱多病、同性戀及變裝癖而飽受歧視與虐待。他早年在英、德、法等國打工維生,後定居倫敦,從事室內與家具設計。一九二九年起培根以自學方式投入繪畫創作,一九四五年以三聯畫的受刑人像畫,參加英國倫敦拉斐爾畫廊聯展。這組作品畫出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籠罩在死亡陰影下,被戰爭掏空的心靈,他因此一舉成名。

人是培根創作的重要主題,他筆下人物常是面目模糊,人體變形宛如肉塊,他的代表作包括耶穌受難系列、教宗系列和頭像系列等。培根晚年經常旅居義大利、瑞士兩國,一九九二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心臟病發死亡,享年八十三。

高美館館長謝佩霓表示,很多人看了培根的油畫感動到掉淚,「他想以天才型、即興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為此隱匿了百分之九十的真實。」培根的素描一如他的油畫,同樣呈現精采的內心和戲劇性表現,「從塗、壓、拉、抹等線條細節中,窺見培根如何塑造出那些被稱為『沒有器官的身體』。」

文章來源: 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