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林采韻/台北報導】



穿著一襲布衣,開著二手小貨車,蘇泰榮過去六年以「行動音樂廳」的概念,上山下海把音樂宅配到全台一百所偏遠學校。這位「古典音樂的傳教士」以生動的言語,把學生逗得哈哈大笑。他的招牌台詞是:「歌劇《卡門》的〈吉普賽之歌〉(台語發音),曲名像不像『一跎屎』之歌!」

蘇泰榮長年以獨行俠之姿,在中南部闖蕩,自備音響、投影機等裝備,開著小貨卡四處為偏遠地區學校的學童講解古典音樂,名氣逐漸傳開。如今他獲得「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的邀請,在台東開講卅一場。說起音樂總是滔滔不絕的他,其實並非出自音樂科班,他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攻雕塑。

蘇泰榮說,他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聆聽古典音樂的感受,整個人輕飄飄的,那時他已經廿五歲。「專科畢業的我想要考大學,在台中補習,晚上常泡在浴缸內,收聽ICRT的古典音樂時間。」

聯考時他考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就在音樂系隔壁,每日都有音樂可聽。」學校的畢業典禮更讓他勾織出未來「行動音樂廳」的雛型。

「典禮在大榕樹下的草坪舉辦,學生管絃樂團的現場演出,頓時我腦海浮現一群民眾在戶外欣賞音樂的景象。」

畢業後,蘇泰榮住在淡水半山腰,從事雕塑,也開設兒童美術教室。他的教室與一般不太一樣,不只教畫圖,還進行藝術欣賞,其中就包括欣賞古典音樂影片。在半山腰待了九年多,蘇泰榮深深覺得,北部小孩接觸藝術的機會其實比想像中少,遑論身在偏遠地區的小孩,機會又更渺茫,於是他決心南遷,貢獻己力。

蘇泰榮笑說,自己是個太過自信的夢想家,雖然夢想並非一路順遂,也曾經申請基金會幫助被打回票,但是他從沒放棄的念頭。蘇泰榮離開台北,以嘉義縣為根據地,在竹崎鄉灣橋村下厝坑打造一個「愛樂夢工廠」,這裡包括了蘇泰榮的家、開放外界聽音樂喝咖啡的空間以及「行動音樂廳」。

「行動音樂廳」就是他的老爺小貨車,一打開來應有盡有,包括音響、投影機、螢幕、鐵架、窗簾、立燈等,這些裝備可是他累積多年經驗才打理出來的。原本的裝備中沒有窗簾,因為戶外音樂會多半辦在晚上,但是有些學校只有白天的時段有空,若要把教室充當放映室,他必須把光線遮蓋起來,這時就是窗廉上場的時候。

幾年辦下來,蘇泰榮熟能生巧,只要兩小時就可以拼裝出一個戶外放映舞台。六年下來,他深感台灣何其大,靠

一己之力能力有

限,他計畫招

收年輕心血,

能夠與他一起

作夢。

文章來源: 中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