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根據mindshift.kqed.org網站報導,2月初在哈佛學習與教學倡議中心(Harvard Initiative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舉辦的會議中,與會者討論學習與教學的創新策略,相較於傳統的單向講課,哈佛大學教授馬祖爾(Eric Mazur)分享同儕教學法的優點與效益。



從1970年就在馬里蘭大學物理系授課的教授瑞迪施(Joe Redish)認為,講課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他在授課時發現多數學生對學習物理的動機不強烈,他回想自己的學生時期,對授課式教學也同樣興趣缺缺。

他說:「印刷術尚未發明前,製作一本書非常困難,有人將書文念出來讓任何人可以抄寫下來。」他說明英文的授課lecture一字,其實源自於拉丁文的意思是讀(to read)。

瑞迪施覺得現在的資訊容易取得,講課太浪費時間,「現在科技進步,如果只是講課,我們不需要教師去執行,只要他們教一次放上網路,就用不著教師了。」瑞迪施說。

大約在1970到1980年代,認知科學家研究人類大腦運作和儲存資訊。同時間,少數像是瑞迪施一樣的物理學家對一個教學有了疑問:學生如何在傳統講授式教法當中學習,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認知科學家認為,人類的短期記憶是有限的,許多資訊如果來得過多過快,學生很快就會忘記。

以瑞迪施為首的物理學教學研究者認為,接受傳統講授式教法的學生是被動的,許多學生可以覆誦物理定律或解答複雜的題目,但過程多死記硬背,即使修完學分也不完全瞭解定律的意義和真實情境的應用。

講授式教法似乎不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和其他互動策略在中小學流行了一段時間,到了高中則進行討論式教學。專家認為不同的教法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提升學習成果。

單向授課 難察盲點

在哈佛研究大堂班級有效教學的陸科夫(Brian Lukoff)說:「我們需要讓學生足以面對全球競爭市場,不能只倚賴幾名有動機的學生自學,而需要大量人數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問題。」

馬祖爾受到瑞迪施等物理學家的影響,也發現他的學生並真正瞭解物理概念,在一堂課臨時起意讓學生相互討論,效果出乎意料。

經過反思,他認為講授者是有可能有盲點的。當約翰鄰座的瑪莉比他懂得正確答案時,總括來說,瑪莉傾向去說服約翰她的解答是合理的。換句話說,瑪莉的答案甚至比授課者的答案更令人信服。

馬祖爾說:「瑪莉是近日才學會,仍然有一些小地方未讀透,但是對於已經長久熟知這個科目的教授來說,很難理解學生為什麼會不懂。」

那是一種專業上的諷刺。「教學變得不是那麼容易,而且越來越嚴重,因為你不會意識到初學者仍有無法融會貫通的困難。」馬祖爾說。

馬祖爾現在運用同儕教學法授課,他從提出問題開始,發現在大班級執行的效果特別良好。

在課堂之前,學生會知道應該讀那一章節的教科書內文,這就是所謂的預習,這個步驟儘管人人熟知,但是大專生往往不會照做,他們會到課堂上來等待教師說明重點之後,才會翻教科書尋找聽不懂的部分。

「在我的課堂,作法正好相反。」馬祖爾說。他期待學生自己預習時先瞭解課文,而上課則是幫助學生瞭解那些課文的真正意義。

互相討論 增進理解

為了確認學生是否有準備,馬祖爾設計了一些監督方式,例如每位同學都要在課前規定的時間內交出問題的解答卷,卷中最後一題是哪一部分的課文讀不懂,他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準備選擇題在課堂中運用。

上課一開始先給予概念的簡短定義,接著詢問準備好的選擇題,讓學生有幾分鐘內思考後把答案用遙控器發送到馬祖爾的電腦。

接著,他要求學生團體討論。他告訴學生如果不進行討論,馬祖爾無法進行下一步教學。幾分鐘後,學生必須傳送第二次解答選項至電腦。這個過程將重複進行至下一個準備好的提問。

馬祖爾經過20年來使用同儕教學的結果發現,學生與同學討論過後再給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確的,但這並非是學生盲從。在學期結束後,學生對於物理基礎概念比單純講課有更深入的瞭解。

使用同儕教學法,馬祖爾花了較少的時間在黑板上解答問題,也因為學生可以更深入理解概念,對傳統物理問題的解題能力增加了。馬祖爾認為這是很明顯的成效,他說:「如果你很認識工具,即使在課堂的練習時間變少了,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好。」

剛開始執行同儕教學法時,學生都抱著懷疑態度。大二生鄧肯說:「我從小到大都是老師站在講台,我在台下抄筆記,盡量吸收知識。我發展出一套模式可以適應傳統教學的方式,但這種教法令人有點懼怕。」

鄧肯後來轉為推崇馬祖爾的教法。他的同學琳恩也表示如果選修其他課,發現老師用傳統教法,那會另她感到沮喪。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