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江柏樟】



  在台灣咖啡發展的歷程中,從「日本時代」到「經濟農場」為咖啡產業默默付出與奉獻的前輩們?如今已八、九十歲了, 12日下午副縣長林源泉、古坑鄉長林慧如邀請這些台灣咖啡的耆老,在荷苞山雲林縣經濟農場荷苞工作站(台灣咖啡歷史建物)話家常,聊聊當年參與台灣咖啡事業珍貴點滴。這一場充滿著思古感懷,帶點淡淡憂傷,卻又瀰漫濃濃咖啡香與厚厚人情味的歷史聚會,共同來創造台灣咖啡無限的未來。

 「台灣咖啡」這塊招牌十年前尚被埋沒在歷史的煙塵裡,921大地震將它身上厚重的煙塵震落,讓它重新展露耀眼的光芒。 咖啡─這棵充滿著神奇魔力及浪漫風情的植物,是何時、何人把它種在美麗之島─台灣呢?根據日本時代(1895~1945)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技師田代安定(1856~1928)的報告記載:「台灣最早嚐試咖啡栽培,可溯源清光緒十年(1884),由與大稻埕德記洋行具有關係的英國商人布魯斯從馬尼拉運來咖啡樹100棵,栽植於三角湧(今三峽)…,一時頗有生產,其後全然陷入衰退狀態。」

  這是台灣首次嘗試種植咖啡的記載。1895年6月田代技師隨軍來台,隨即對台灣的氣候、土壤、植物展開調查,1902年4月22日台灣總督府為「熱帶地方各種經濟植物在一定區域內殖育,以謀補充本國財源」的目的,成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由田代氏負責,開啟了台灣咖啡有系統的研究及種植,而後推廣在東部、嘉義、雲林一帶大規模栽種,故據可靠的資料記載台灣島上的咖啡種植已超過百年了。

 雲林古坑種植咖啡始於日治昭和9年間,由三菱會社之圖南產業株式會社經營,遍植於荷苞山、華山、十字關一帶,全盛時期種植面積達300公頃之多,品種為阿拉比卡種(以外銷為主)。現居荷苞山尖山坑,今年高齡95歲的黃耕子老先生, 19歲時即受僱圖南, 23歲任「常伕」(領班)一職,負責帶領咖啡種植及咖啡園的管理工作,荷苞山一帶的居民,亦有多人曾受僱為雜工。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圖南咖啡事業,於36年成立台南縣斗六經濟農場,黃泉源擔任場長,39年改制為雲林縣經濟農場。48年組織調整,陳連茂任場長,並組成咖啡事業推動小組,由黎維槍技正擔任召集人,10月成立咖啡加工廠耗資五百餘萬元,由德國進口大型烘焙機器,設備規模龐大是遠東首屈一指,廠長為廖賢雄,烘焙技師陳守宜。所生產咖啡以外銷為主,或作為國內餽贈高級珍貴禮品。

 雖然古坑不是台灣最早種植咖啡,種最多咖啡的地方,卻是能使台灣咖啡種子綿延不斷,薪火相傳飄香百年的地方。2003年首次舉辦了「台灣咖啡節」,將「台灣咖啡」這塊招牌,從歷史的煙塵中找出、擦亮,重新掛上。從此奠定了「雲林古坑─台灣咖啡原鄉」的地位,接著年年舉辦「台灣咖啡節」,讓「台灣咖啡」站上了世界咖啡的舞台,今年已邁入第8屆了。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文章來源: 大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