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林克倫/雲南文山報導】



從雲南石林沿著三二六國道一路進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沿途盡是滿山翠綠一片綠油油,藍天白雲伴隨徐徐夏日涼風,農田裡農夫牽著牛隻犁田耕作,翠綠令人忘卻僅在數月前,雲南百年大旱才讓當地一片枯黃、地表乾裂,且因位處中越邊境的地理位置,讓山好水美的文山,整整晚了十年才邁出改革開放步伐。

文山自治州對外最響亮的招牌,除特產「三七」、辣椒等作物外,環境絕美的普者黑、宛如桃花源的壩美,更是經典;然說來弔詭,青山綠水的秀麗風光背後,或多或少要歸咎於文山曾因位處中越邊境第一線的「戰地」背景。

一九七九年二月爆發的中越戰爭(大陸稱:對越自衛反擊戰),主戰場雖僅維持一個月,但後續邊界糾紛且為讓解放軍練兵,陸軍七大軍區輪番派兵進駐守衛邊境,打響了老山戰役、兩山輪戰等戰役,「這不是兩岸的『單打雙不打』,是真的打」,文山當地一位官員指出,七九年代改革開放,「大陸各地號聲連連,我們這裡是炮聲隆隆!」

身處戰地第一線,文山州跟當年福建前線類似,所有政務與建設全為戰爭做準備,據官方統計,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一年的四十二年間,文山州的固定資產投資僅八億四千萬元人民幣,一位曾駐守文山的幹部指出,「當時只有泥巴路,拉糧食都用馬車拉,一切服務為前線。」

然戰地緊張氣氛似乎未波及民間交流,中越領土邊界兩側居民,有許多是親戚、世交甚至同族人,八○年代的戰事糾紛背後,卻是一番常來常往溫馨景象,出生於邊界一位官員回憶指出,很多親友沿著小山路就走到越南,從事以物易物、拜訪朋友,「邊防當作沒看到,只要記得回來就好!」

一九九二年隨著蘇聯解體後越南欠缺援助,中越關係「戰轉停」開始走向和平,整整晚了十多年的文山州才邁出改革開放步伐,中越和平對文山最大影響,是由經濟發展末端,轉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大陸企業開始到越南投資水電站,而越南礦產則運到大陸加工出售,至此文山經濟成長率均保持十二%高速。

儘管文山州現在經濟仍以傳統農業為主,且邊境貧窮縣數量仍多,但東盟「十加一」開啟新機會,待自貿區正式展開,民眾拿本大陸護照即可東南亞走透透;而戰地間接保護當地絕美景色,再配合大陸的休閒旅遊,未來無煙囪工業後勁看好,一位當地民眾即半開玩笑說,邊境山頭上還有很多地雷未清除,「根本不用綠化,因為附近居民根本沒人敢上山砍樹!」

文章來源: 中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