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5日電)桃園縣復興鄉水蜜桃很有名,遊客很多,但是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小朋友放學後沒人管,在街上晃。在中原大學師生號召下,越來越多志工投入,要在當地建10間希望教室。



復興鄉是泰雅族鄉,山上工作機會很少,壯年們紛紛離開部落到城市,留下來的經濟情況都不好,中原大學資管系和企管系的學生,便幫忙農民販賣滯銷的水蜜桃,後來進一步發現,當地家庭一半是隔代教養,小朋友放學後無人管。

發現這種狀況後,中原團隊開始以打造「希望教室」為目標,在教官艾昌明的邀請下,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陳歷渝決定上山一趟,但受了舟車勞頓之苦的陳歷渝,當時還覺得有點後悔。

陳歷渝在大學開的是「改造提案」的課程,正好給學生「實習」的機會。由於復興鄉位在高山上,終年潮濕,教室荒廢情況很嚴重,重整也要更費心。

陳歷渝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組,討論出一個最可行的方案,接著讓學生分批上山調查,並和案主溝通,決定以後,便在學校教室中把機具準備好。學生們親自刷油漆、除壁癌、補土、釘塑膠地板等,2天1夜讓教室煥然一新。

有了教室,沒有書也不行。陳歷渝找工作上認識的企業朋友幫忙贊助,捐出家裡的童書,他自己從桃園開車到台北載書上山。

希望教室有各種型態,以各學校需求而有不同,例如介壽國小即建成小朋友的故事堡。中原大學團隊透過老師、學生間的串連,還號召到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清雲科技大學等學校學生參與。

陳歷渝說,從義賣甜柿、水蜜桃,到建造希望教室,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學生相互合作,大家從不認識到認識,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這些學生都是自發性的,非常有意義,回來之後,學生們也更懂得關懷身邊的環境。1001125

文章來源: 中央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