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



學歷當道!30多年來,大陸博士生增長速度驚人,一項調查顯示,大陸在讀博士10年間增加了19萬人,30年增長1萬多倍,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士產出國」。然而,對應於龐大博士生,博士導師卻嚴重不足,甚至一個導師最多同時帶47名博士生。

博士和博導之間,更從純粹的師生關係,異化為僱傭關係。為數眾多的博士生經常被博導當成廉價高級勞動力,「現在大家都叫導師為『老闆』,博士其實就是替導師打工的。」有網友如此感嘆。

博士生遽增 素質下降

1978年,大陸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學,2006年在校博士生已超過20.8萬人。《長江日報》引述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周光禮新書《中國博士品質調查》中的報告指出,1999年至2009年,大陸在讀博士生由5.4萬人增加至24.63萬人,10年間增加了4.56倍。2009年,大陸在學博士生24.63萬名;2010年,博士招生計畫為6.2萬人。

「博士大躍進」帶來了博士的貶值,也引發學生素質疑慮。統計數據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高達47名;大部分博導認為自己適合指導的學生不超過6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1次,甚至還有3%的博士生從未與導師交流。更有半數企業認為,大陸博士培養品質10年來整體上沒有進步,「甚至還有下降趨勢」。在對新進博士創新能力的評價上,用人單位認為「一般」和「差」的占68%。

寧棄科研 爭當公務員

事實上,大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讀博並不是為了學術和科研。由於大學擴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讀博是為了繼續留在學校,推遲就業。

教育學者熊丙奇曾撰文指出,現今大陸的博士教育,其首要功能不是培養學術人才,而是滿足社會對「具有博士學位人才」的需要,導致博士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而品質急遽下滑。

大陸博士就業也出現新動向。以往,95%的博士畢業後都會留在高校(大學)或科研院所,但現在半數以上卻選擇進入政府部門當公務員,因此有人笑稱,博士其實是「博仕」。

此外,博士與導師之間的畸型關係,同樣令人關注。《中國博士品質調查》中披露,60%的博士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有些導師的橫向課題(由民間機構資助的研究項目)100%由學生完成。有博導坦言:「現在有的博導連學生的論文都不看,純粹就是老闆。」

剪刀+漿糊 研究生忙攢書

《文匯報》報導,今年暑假,許多博士生都忙著幫導師「打工」,北京某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施辰光(化名)就在博導的「帶領」之下,每天埋首於圖書館,拿著剪刀和漿糊「攢書」。攢書就是編書、造書,帶有貶義,指複製黏貼、摘抄別人的成果出書。「只要你上過研究所,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這樣的工作,因為不少導師手頭都有這樣那樣的出書任務。」施辰光說。

以法學領域為例,出版社為了提高影響力,往往會找有名氣的教授擔任原文著作翻譯,然而,出版社視名校教授為「金字招牌」,但真正操刀者其實往往並非教授,而是由教授底下的博士生們「代勞」。

施辰光曾耳聞目睹,有的博士生整天忙得像小蜜蜂一樣,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導師打工。碰上導師有大型著作的翻譯,幾個學長、學弟就組成工作組,各領幾章分頭翻譯,到時交稿即可;碰上新法解讀等著述,法條解讀必是學生來做;而到了教材編寫時,研究生更是鐵打的主力軍,一個個成了「搜索工」和「裝配工」。

博導當包工頭 學生疲於打工

就這樣,博導竟搖身一變成了專管任務分包的「包工頭」(工程承包商)。有些教授更是張狂,在接到任務或申請到課題專案後,便召集一批大學生,完成任務後交由研究生代為過目,以此提高效率和進度。「有些學術問題,研究生尚缺乏處理能力,更別說尚未接受系統學術訓練的本科生(大學生)了。如果導師最後不細心審核,出版社編輯又不把好關,不知道要誤人子弟多少!」施辰光說。

自從開始攢書之後,施辰光終於明白,為何一本書熱賣後,過不了多久就能看到一批同題材圖書搶著上市。但更令他驚訝的是,一些乍看粗製濫造的讀物,錯誤百出也就算了,但就連正規出版社出的嚴肅學術書籍與大學教材,都會犯常識性錯誤,「因為這些書籍背後的寫作者裡有太多『剪刀加漿糊』的攢書工!」

每千字30元至50元(人民幣,下同)的報酬雖不高,但對於沒有收入的學子而言,一本書好幾千元的回報,還是很有吸引力。有些熟諳「剪刀加漿糊」的攢書工,甚至一天就能攢個上百頁!施辰光坦言,有時會感到有些愧疚,但大多數校園「攢書工」卻不這麼想,既能學以致用,又有不錯的收入;博士研究生往後還要出版博士論文,早些和出版圈內人士混熟,何樂而不為呢?

文章來源: 旺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