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淑姮西安報導】許多遊客走訪絲路之旅,第一站一定是古都西安。而到訪西安,多半會選擇參觀兵馬俑。所以在兵馬俑景區內,可以聽到相當多種語言的翻譯解說,也可以看到各種膚色不同的人。自古以來,西安一直是個以漢族為主、但有眾多民族居住的地點。根據《陝西日報》報導,在西安市蓮湖區有包括回、滿、壯族共29個民族在此生活與工作,其中回族人口約3萬多人,集中在鼓樓鄰近的回坊,以清真大寺為信仰中心。



被觀光客稱為「回民大街」的回坊,有著各式各樣的清真小吃。烤羊肉、牛肉、玫瑰鏡糕、椒鹽核桃,清真餐飲充滿了香料氣息。招牌看板上多半橫書了阿拉伯文與中文,也有的店家上面標誌了星月圖樣。從白天到晚上,回坊的觀光區域都是滿滿的人潮,夜市時分更為熱鬧。

回族中學 阿拉伯語課在鼓樓附近的西羊市、化覺巷、清真大寺,也可以看到許多中東或西方面孔,有人到此觀光,也有的是到中國當交換學生。清真大寺的工作人員說,每年都有來自阿拉伯語系國家的學生,例如巴基斯坦籍學生到中國留學。目的是學術和宗教交流,中國最大的可蘭經學院位在北京,但西安清真大寺是當地的宗教中心。

在清真大寺中,中式牌坊、石碑上面書寫的,不一定是中文,還有更多是阿拉伯文;包括在祈禱大殿前的牌坊上書寫的阿拉伯語「萬物非主,唯有真主」,念誦此文則為中國伊斯蘭教「五功」之一的「念功」。在清真大寺的中式樑柱上,還可以看到阿拉伯文的「藝術體直書版」。寺方人員說,那是阿拉伯文的藝術字體,書寫方式從橫變直,刻在直立的柱子上。

西安市回族中學則在回坊觀光區一角,隱身在夜市熱鬧的攤販聲與華燈中。一位回族中學的校方人員說,回族中學學生多半是回族人,但是也收漢族或其他族群的學生。

回族學生多了一項功課:學習阿拉伯語;漢族學生就不一定要學。所以許多回族學生念到大學時,會選擇阿拉伯語系就讀。

今年9月11日當天,是伊斯蘭教的開齋節(伊斯蘭教曆10月1日),清真大寺內擺滿了食品宴席,讓守齋的穆斯林取用。寺方人員說,其實回族不只分布在中國西北方,南部也有。一般稱「回回」是指回族地區的回人,「壯回」就是壯族地區的回人之意。

回坊裡的多元族群在回坊裡擺攤的,可以從攤位上賣的、攤主的服裝打扮,區分他們的族群分別。回族婦女一律用頭紗將頭髮包裹,穿著長袖長褲;回族男性頭戴白色小帽,通常都是販賣食物。許多回族人的漢姓為「馬」,從攤位名稱上也可以看出。

有規模、有店面的企業,除了標誌商行號之外,也有企業主會在企業名稱旁標示「穆斯林企業」,顯示老闆的族群為回族。離開觀光區域,往回坊的小巷子裡走,會看到更多回族人的生活面貌。

一位漢族婦女攤主則說,自己在回坊擺攤賣春聯:「不一定是回族才可以到回坊做生意,每個族群都可以的。」所以,在回族為主的區域,仍然可以看到春聯、皮影戲,或是湘菜、粵菜的店家。

在西安,除了人數最多的回族,也有苗族的身影。一位苗族女孩頭戴重達2公斤的苗族節慶禮冠,在回坊裡擺攤賣苗銀飾品。苗銀成分非925純銀,而是銀、白銅、鎳的製品。她說,苗族女孩禮冠分為節慶冠、鳳冠,出嫁的時候戴鳳冠,慶典時戴禮冠。在人民幣5角紙鈔上,印的就是苗族女孩頭戴禮冠側影。

從姓氏看族群

在回坊做生意,就向有店面的店家租門前的小空地,戴上苗族傳統特色銀冠,才好吸引客人目光。

在幾個人數較多的族群之外,還有其他古老的民族。一位計程車司機茹先生說,他的家族以歷史來說不是漢族,而是鮮卑拓拔的後裔:「但是我們與漢族通婚,以血統來說應該是漢族人吧!」

茹氏一族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為柔然漢化後的漢姓。當時皇室拓跋氏的漢化政策,讓許多北方民族改姓為漢姓,例如拓跋式改姓元。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館內,除了可以看到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真跡,還可以看到一塊北魏時期的「茹氏一百人」佛像造像碑,說明族群變遷的過程。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印刷廣告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